第2331章 吾道不孤,时代同行者-《大明暴君,我为大明续运三百年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火器研究院自不必多说,少死了多少将士,战死了抚恤等等那都是庞大支出;

    农业研究院的农作物研究,土豆、番薯、玉米、青稞的推广,让西南、西北、两广之地多少百姓能自力更生填饱肚子,否则连年大旱得支出多少赈灾粮款?

    不赈灾肯定是流民遍地,民变四起,哪里还有精力对外征战?

    工业研究院那就是一座金矿,风力取水车、代耕、蒸汽机等等哪一个不是能下金蛋的老母鸡?尤其是蒸汽机那简直是比抢劫、挖矿山都快百倍千倍。

    岐黄研究院稍微差了些,但医用酒精的出现多少将士免死于感染?十二科并立的研究,让多少百姓得到了救治,稳定了民心,这远比银子重要的多。

    无论是哪一座研究院,那都是知识和技术的体现,他们越强,对大明越好,国库才能更加的充足,他这位户部尚书也才能放开手脚去搞民生。

    所以,毕自严当然也不会拒绝这种提议,甚至说他以‘局外人’的身份能提供更多的观点。

    当下一行人满脸兴奋的朝着礼部衙门而去,一路上遇见无数的官员看着几位大佬的神态很是好奇,虽然没有问,但也知道应该是好事儿。

    宫内的崇祯自是不知道宫外几人的聚会,去后面出了个恭、洗了把脸、透了口气后活力满满的再次回到乾清宫。

    一番简单的行礼之后崇祯端起茶杯喝了一口,随即看向袁可立:“袁爱卿,两院的事儿是关系到大明未来国运的事儿,此事内阁要多上心。

    从北京城到西非那边,来一回一趟顺利的话至少七个月,加上在欧洲那边扩散,也得半年左右,也就是说如果那边的人愿意来大明,明年这个时候可能就抵达。

    我们要在明年这个时候之前将驻地给弄出来,来了刚好能入住、办公。

    不一定要奢华,但安全最重要,不仅要防火,还要防刺客。”

    “臣明白!”

    崇祯从桌上拿起那本科教兴国的册子递了过去:“这里是朕自登基开始就思索的关于人才发展的事儿,里面有大学、研究院、两院的一些想法,

    你拿回去看看,召集诸部商讨,各项流程要快速的定下来。”

    “臣遵旨!”

    袁可立双手接过册子,心中感慨万千。
    第(2/3)页